色彩风格
您的位置:宣恩县检察院 > 宣恩检讯

以刑事检察之“力”守护七姊妹山之“美”

【字号:    】        时间:2023-09-06      

“七姊妹”相傍相依,在雾海霞光中时隐时现,好似七仙女踏云而来,慕恋凡尘。2023年7月,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13地“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

地处武陵山余脉的七姊妹山,是宣恩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拥有51万余亩森林资源,珙桐、红豆杉、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是清江流域一道巨大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在七姊妹山生态保护的实践过程中,宣恩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刑事检察职能作用,始终践行“山水共治”生态司法理念,办理了20余件发生在自然保护区及缓冲地带的滥伐、盗伐案件,并积极探索开展恢复性司法实践,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行刑衔接,凝聚生态保护合力

凝聚合力,才能获得共赢。为做好生态环境的“修”与“治”,宣恩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的加法效果,做好刑事案件的“前半篇文章”和“后半篇文章”。

(检察官在行政执法机关了解“两法”衔接机制运行及平台日常使用情况)

对破坏流域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该院加大法律监督力度,深化“两法”衔接的运用,督促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监督侦查机关及时立案侦查,对盗伐滥伐等涉林犯罪案件进行精准打击处理。截至目前,林业部门共向公安机关移送犯罪线索10余条。

对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的犯罪嫌疑人,该院运用行刑反向衔接机制,将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被不起诉案件移送有关主管机关进行处理。近年来,通过检察机关移送检察意见,林业部门对所有被不起诉犯罪嫌疑人均作出了行政处罚。


上门听证,做实生态普法实践

2022年12月,宣恩县某乡镇村民喻某某为修建猪圈,在未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雇请工人采伐自家山林中的杉木61株,活立木蓄积量40.8369立方米,最终被判刑。

受“靠山吃山”传统思想的影响,宣恩县境内部分群众素来有建造木质房屋和蓄圈的习惯,导致该保护区内及缓冲地带滥伐盗伐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屡遭破坏。

“此类案件存在着案发地偏远、交通不便、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偏低且多为留守老人等明显共性特征。”承办检察官表示,思想转变,才能遏难于未发。宣恩县检察院利用公开听证制度,创新听证方式,将听证会开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并邀请林业部门代表、村委会代表、人大代表等共同参与听证,组织案发地村民积极参与旁听,变“坐堂听证”为“上门听证”,让普法的“生态课”不仅仅教育到犯罪嫌疑人一人,更辐射到生态保护区内的每家每户。

(院坝听证现场)

近年来,宣恩县检察院为防范破窗效应,立足“办理一案,教育一片”,共开展此类听证8场次,使保护区及缓冲地带近10个村、200余民村民现场受到普法宣传教育。


补植复绿,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虽然每起个案采伐数量不大,但整体来看数量却是巨大的,加之案发地多为海拔高、风力大、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容小觑。”承办检察官表示,涉林犯罪造成的环境损害不可逆转,若受损生态得不到及时修复,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检察官与人大代表共同查看补植复绿现场)

为此,宣恩县检察院在办理该类案件时,充分发挥“认罪认罚从宽”的激励作用,将生态修复纳入犯罪嫌疑人“认罚”具体内容,由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地采取补植复绿措施,积极修复生态,将生态修复效果作为对犯罪嫌疑人从宽处罚的重要参考依据,将犯罪嫌疑人的口头“认罪”转化成行动上的彻底“认罚”。与此同时,也让犯罪嫌疑人通过切实的补植复绿活动,不断强化生态环保理念和法治意识。

近年来,宣恩县检察院督促相关案件犯罪嫌疑人进行生态修复,共补种杉木、马尾松等2000余株。

 

一树开千花,漫山飞白鸽。七姊妹山“珙桐花开,漫山白鸽展翅”的画面生动展示出属于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独特美丽,同时也显现出大自然对宣恩检察为保护七姊妹山生态所做出努力的最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