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只气瓶都有专属档案,抽残工序全部严格执行……”近日,在宣恩县某液化气充装现场,相关负责人向检察官介绍道。而在四个月前,这里的液化气充装管理还如同一颗隐形炸弹,悬在检察官的心上。
2024年11月,宣恩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县域内部分液化气充装站存在“三重风险”:一些气瓶身份不明,未按规定进行登记、检验,部分气瓶甚至超期“服役”;一些气瓶未按规定抽取残液,导致残液积聚,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也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一些液化气充装站未规范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这些管理不规范的气瓶犹如一颗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出现问题,引发安全事故。”检察官表示。
为尽快解决燃气安全问题,2024年12月底,该院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公益诉讼磋商会,督促其积极履职,切实加强对县域液化气充装站的监管力度。
“安全管理制度不仅要有,更要严格执行。建议加强日常巡查和突出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推动建立液化气瓶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气瓶充装、运输、使用等环节的全过程追溯,消除监管盲区。”
……
磋商会上,与会各方就燃气安全领域监管问题进行详细研判,进一步明确液化气充装的监管责任与整改标准。
2025年1月,相关职能部门向检察机关回复称,已对县域内5家液化气充装单位进行集中约谈,明确要求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整改,逐步完善抽残操作规程,并全面推行按千克明码标价。
3月,办案组开展“回头看”发现,县域内液化气充装站已全面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人员规范化培训合格率达100%,气瓶抽残制度严格执行,实现了安全隐患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