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您的位置:宣恩县检察院 > 宣恩检讯

媒体关注|《恩施日报》刊登:锻造新时代检察尖兵的山区实践

【字号:    】        时间:2025-04-21      

△2025年4月18日《恩施日报》第A06版:社会民生

锻造新时代检察尖兵的山区实践——宣恩县人民检察院构建青年干警全链条培养体系

 

宣恩县人民检察院虽仅有40余名干警,近年来却涌现出全省“十佳公诉人”、全省先进检察官等一批青年骨干。

面对基层检察院普遍存在的业务技能单一、人才培养断档等困境,宣恩县人民检察院以系统思维破解难题,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机制,通过多维赋能、精准滴灌、路径牵引,探索出一条基层青年检察人才“破茧成蝶”的成长之路。

多维淬炼 打破专业壁垒

 

“公诉是智者之间的较量,也是勇者之间的对话。”3月19日,省人民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副主任、三级高级检察官王志云应邀在宣恩县人民检察院“贡水检察讲堂”授课,为全体干警系统讲述新时代检察机关出庭公诉工作的实务要点。

“庭前会议应该注意什么?”“证人在出庭前后证言矛盾如何应对?”授课中,王志云将观摩庭审视频与靶向解析有机结合,全景式还原庭审实境,在互动问答中引导干警进一步拓宽思维。同时,结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人出庭行为规范(试行)》《人民检察院公诉人出庭举证质证工作指引》,围绕庭前会议、法庭讯问、示证质证、证人出庭等多个方面讲述出庭公诉技巧,助力干警深度掌握指控逻辑、应变策略及程序规范等庭审实战要义。

“内容丰富翔实,紧贴办案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践性。”

“这堂庭审实务课让我明白,检察官要练就一身真本领、一副铁肩膀,还有一颗强大而坚定的内心。”

……

这场聚焦出庭公诉技巧的“靶向教学”,通过还原庭审实境、剖析典型案例、讲述工作技巧,让青年干警收获满满。

针对基层干警接触案件类型单一、专业视野受限的困境,该院以“青年干警成长工程”为抓手,升级打造“贡水检察讲堂”,开展点单式培训,定期外请专家学者授课,加快提升司法办案能力。同时,搭建“教、学、练、战、赛、考”一体化岗位学练赛模式,组织青年干警参与重大疑难案件办理、列席检委会、担任案件评析员;常态化开展岗位练兵,推动干警从“单一办案”向“全科能手”转型。

 

业务素养的提升不止于法律专业。2024年8月,《检察日报》首席记者邱春艳与宣恩县人民检察院青年干警围坐在“知行检苑”图书室,从如何写出有温度的检察故事聊到案管数据里的法治密码,让不少青年干警豁然开朗:“宣传不是‘写材料’,而是用专业视角讲好法治进步。”

这场跨界培训,正是该院“向外借力”提升综合履职能力的缩影。通过多维多角度培训,青年干警在新闻写作、群众工作、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技能树”不断成长,综合履职能力不断增强。

梯队培养 破解人才断层

办理刑事案件1200余件,年均办案130余件,促成刑事和解200余次,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这是宣恩县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普通犯罪检察部主任、二级检察官李梅的10年“成长轨迹”。

从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到全省“十佳公诉人”,李梅在刑检岗位勇挑重担,坚定对法治梦的追寻和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从“忐忑新兵”蜕变为“法律百科全书”。

2023年国家宪法日,李梅作为新任命的检委会委员带领新任命的员额检察官、中层副职庄严宣誓

“优秀公诉人是案子‘喂’出来的,更是体系‘育’出来的。”李梅的感慨,道出了宣恩检察人才培育的系统性。

面对基层检察院面临的人才培养断档困境,宣恩县人民检察院以持续跟踪管理破局。该院建立年轻干部成长档案,结合平时考核、定期考核、专项考核等,跟踪记录年轻干部成长信息,加强过程管理。实行定期分析研判制度,每年至少分析一次年轻干部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制定针对性教育管理措施。

对于李梅这样的苗子,院党组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安排其主办涉黑涉恶大要案,在“硬仗”中磨砺担当;鼓励其参与最高检课题研究,促进理论实践结合;委任其担任青年读书班班长,通过“如我在诉,细说小案”案例沙龙等活动反哺实务办案。

机制沃土催生出多位“一专多能”的“多面手”。部门负责人朱涛的履历堪称“基层检察官成长样本”:从检12年,历经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岗位淬炼,她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开通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办理农民工讨薪案31件,帮助120余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50余万元;办理了全国首例社保卡资金被盗刷案,助推人社、银行、网购平台三方有效整改;创新开展食药安全领域预防性公益诉讼保护,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探索建立“公益诉讼检察+”机制,推动全县16个传统村落保护……

2024年2月,朱涛(右三)获评“出彩宣恩人”

朱涛的成长印证了“多岗历练”对青年干部成长的价值——既能在平安建设中捍卫司法权威,也能在民生领域守护“舌尖安全”,更能以预防性公益诉讼开拓法律监督新路径。2024年7月,经遴选,朱涛成为州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要让每个年轻人都有成长的阶梯。”宣恩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郎艳辉的话,成为该院人才断档困局破冰的注脚。

立体培育 拓宽成长路径

2022年9月,38岁的方勖平晋升为副检察长,成为宣恩县人民检察院年轻的班子成员之一。

2012年,方勖平进入该院工作,先后在院办公室及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岗位历练;2017年承办全县首例公益诉讼案;多次到省、州检察院参与重大专案办理和挂职锻炼;2024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他的成长轨迹,印证了该院“专业训练+实践淬炼+学历提升”三维路径的科学性。

针对基层干警成长通道狭窄问题,该院构建“立体式”培养体系:对外“借智借力”,每年选派干警赴上级院、党政机关跟班学习;对内“搭台架梯”,建立挂职交流长效机制。同时,实施“学历跃升计划”,鼓励在职提升学历,实现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能同步提升。

“跟班学习、挂职交流和学历提升不是‘镀金’,而是打破认知藩篱的破壁之旅。”方勖平深有感触,在省院、州院的工作经历和学习阅历不断丰富,让他跳出基层视角把握司法规律,从更加全面、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

“传帮带”传统在宣恩县人民检察院焕发新机。方勖平将自己的所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既放手让青年干警主办重大案件,又在法律文书制作、出庭预案制定、宣传稿件撰写等细节上手把手指导。

该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方勖平(左)带领青年检察官赵唯君(右)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

这种“既给舞台又压担子”的模式,让青年干警在实战中快速成长。“90后”赵唯君因工作能力突出,被提拔到中层岗位,负责公益诉讼工作;全院最年轻的“00后”胡蓉,短短几年时间,在未成年人检察岗位上能够独当一面,2023年受到全院通报表扬,她已考取心理咨询师,计划考初级会计师,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典型。

“小院不小,因为每个年轻干警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当“贡水检察讲堂”的灯光照亮年轻面庞,当公益诉讼勘查车的辙痕遍及百村千寨,当一摞摞案卷垒起专业高度,宣恩县人民检察院用实践证明:只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基层就能成为法治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新时代检察事业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