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清晨,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几名检察干警穿行于茶园步道,在一株古茶树前驻足,欣慰地看到这株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百年古茶树已被挂上醒目的保护标牌,在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同参与“回头看”的伍家台村相关负责人说:“古茶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绿色瑰宝,是伍家台贡茶独特品质不可替代的根基。”
茶香袅袅,岁月悠长。在检察机关持续守护下,在“贡茶之乡”的土地上,茶的故事续写着新的篇章。
古树新生——从自然生长到挂牌保护
“我们村里的那棵老茶树,眼看着就要坏死掉了……”去年8月,一位茶农向宣恩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反映线索,称其所在村内的古茶树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该院随即依法进行监督。经调查发现,位于长潭河侗族乡、万寨乡的两株茶树历史悠久,树龄达百年,却未被纳入《宣恩县古茶树资源情况统计表》(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名录),长期处于失管状态,已经濒临死亡。同时发现已经列入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名录的另外7株古茶树,均未实施挂牌保护措施,面临被损毁、破坏的风险。
同年9月,该院依法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对古茶树的保护管理职责,组织开展茶树种质资源调查评价,完善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对古茶树以及特异茶树种质资源实行挂牌保护,消除风险。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行政机关立即组建工作专班,联合对县域内的古茶树资源开展保护工作:对已经列入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已经发现的古茶树生长情况进行逐一复核;对所有已查明的古茶树进行挂牌保护;邀请林业专家,对发现的两株长势不佳的茶树进行现场“会诊”,共同研究制定抢救措施。
今年3月,该院对此开展“回头看”时,检察官发现已登记在册的古茶树全部实行了挂牌保护,濒临死亡的两株古茶树也在救治下吐露新芽,重焕蓬勃生机。
守护品牌——从参差不齐到统一规范
“甲子翠绿留乙丑,贡茶一杯香满堂。”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伍家台贡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和茶旅融合的宣恩实践中历久弥新,这一抹悠久的历史茶韵也成功转化为富民利民的茶经济。“金字招牌”如何守护好?
去年11月,“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上的一条线索引起检察机关的警觉:宣恩县部分商家存在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使用混乱的问题,不仅影响品牌声誉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该院随即开展调查,发现伍家台贡茶按标准分为“贡芽”和“绿针”两类,而部分商家销售的茶叶未按规定等级盛装,更有未经授权的小作坊擅自使用地理标志,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地理标志保护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承办检察官在案情分析会上指出,“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同年12月,一场多方参与的公开听证会在宣恩县检察院听证室召开。检察官与来自行政机关、茶叶协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听证员、人民监督员齐聚一堂,共同为“伍家台贡茶”地标保护“把脉开方”。
听证会上,相关症结被一一厘清:电商平台监管存在盲区、小作坊侵权成本低、部分授权企业包装疏忽……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具有特定区域社会公共利益属性,保护工作需多方协同。”大家一致认为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向有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切实履行职责。
听证会后,该院结合听证意见和事实证据情况,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从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引导、加强联系协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检察听证+检察建议”,凝聚起多方合力,进一步构建起使用有标准、侵权必追究、维权有渠道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茶叶市场地理标志规范使用率大幅提升,品牌价值得到有效保护。
法治护航——从个案办理到长效预防
“包装上规范贴标,不光是图好看,更是守规矩、护牌子。依法依规用好了,咱们的茶叶才能卖上价,这‘金饭碗’才能端得稳、传得久。”4月的世界知识产权日,检察干警带着图文并茂的普法手册深入万寨乡、椒园镇等茶叶采摘区,利用茶农采茶歇息的间隙,向茶农宣讲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引导茶农擦亮“法治眼”,守好“致富茶”。
“办案是手段,服务是常态,预防是根本。”这种理念,早已融入宣恩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的日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自2023年,该院在部分茶企建起“益企护知”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联系点,不仅成为接收线索的窗口,更成为提供咨询、预警风险、化解纠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检察服务再升级。
为进一步凝聚履职合力,该院还联合法院、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知识产权综合司法协同保护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内外协作机制。通过走访调研,在了解企业诉求的同时深入摸排案件线索,针对存在的擅自使用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名称、专用标志及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向相关行政单位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开展专项整治,更好守护“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