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宣恩县检察院通过“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接到志愿者线索,反映长潭河侗族乡洗马坪村与李家河镇板栗园村两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污水处理站长期停运,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周边水体污染严重。
“收到线索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办案干警回忆道,“两处污水处理站一片沉寂,周围杂草丛生,设备锈蚀严重,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河道,空气中弥漫着明显的异味。”
干警随即利用快速检测设备现场采样,并通过无人机航拍勘察污染全貌。检测结果显示,水体中氨氮、总磷等指标明显超标。
4月3日,宣恩县检察院对该问题立案调查。原来,这两座污水处理站原是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曾于2021年和2022年先后投入使用,负责两村共计500余户居民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但由于缺乏专业运维人员与持续资金支持,设施逐渐陷入“建而不管、用而不维”的困境。村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致使花塌河与板栗园河局部水质恶化。
4月10日,该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属地乡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对辖区内污水处理站的监管职责,保障设施正常运行。
收到检察建议后,乡镇政府却道出了实际难处:“我们确实没有专业人员和专项预算,运维体系也不知从何建起。”为破解乡镇的人员、资金困境,同时考虑到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站同样负有监管职责,4月14日,宣恩县检察院主动牵头,召集环保部门、相关乡镇政府、人民监督员及“益心为公”志愿者,召开检察听证暨磋商会议。
资金从何而来?人员如何培训?责任怎样落实?会议直面核心问题,厘清职责,凝聚合力。经充分讨论,最终明确: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开展管护专业培训,乡镇政府保障专项资金用于设备管护,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日常运维。为确保设备管护和使用的常态化长效化,会议还就线索移送、监督领域、协同履职等方面形成纪要,为后续管护提供了制度依据。
随后,环保部门召开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培训会议,详细解读设施标准化运维政策及管理要求。一系列整改措施也陆续落地:检查设施运转、进行维保调试、更换老化设备与标牌、建立运维台账与手册、委托机构检测出水水质……相关乡镇积极行动,全面推进问题整改。
今年6月,宣恩县检察院对该案开展“回头看”时,发现两处涉案污水处理站已实现稳定运行、排放达标。令人欣喜的是,此次整改实现了辐射效应,全县其余20处农村污水处理站也全部实现台账清晰、运转正常、专人维护、水质达标。
“水清了,心情也舒畅了!”看着重新启动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屋前清澈的河水,洗马坪村村民杨大姐脸上写满了笑意。